小儿常见症·疱疹性咽峡炎
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各种细菌病*活跃,且南方地区湿热明显,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在此,我们需要对该疾病有更多的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传染病,1~7岁小儿多发。大多为柯萨奇病*所引起,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为2~4天。初起常伴急性发热,可见高热或超高热,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致为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查看患儿口腔可见咽喉部充血红肿,扁桃体及悬雍垂附近可见些许灰白色小疱疹,周围绕着红晕,口腔其他部位如口唇、两侧颊粘膜也可见疱疹,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
三、疱疹性咽峡炎如何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较强,主要是孩子间传播,幼儿园、早教机构、社区等人口密集处常容易暴发流行,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播,与病*携带者之间的密切接触均为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
高发季节
夏季(5月~8月)
传染性
传染性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
传播途径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病程
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临床症状
◆发热、严重时可高达40℃;
◆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浅表溃疡;
◆吞咽痛苦、流口水、拒绝进食;
◆少数会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四、如何区别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两者主要由肠道病*引起,主要致病病*为柯萨奇病*A组和B组、肠道病*71型,发病特点伴有发热、疱疹等相似症状,主要区别点在于:
疱疹分布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口腔咽部会长疱疹;
?手足口病不但会在口腔上长疱疹,手部、足部、臀部、躯干和周身部位也会出现。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口腔疱疹,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手足口皮疹
症状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的小儿,初起常伴急性发热,可见高热或超高热,甚至引起惊厥,口腔有疱疹和流口水,尤其是咽喉痛感明显,饮食吞咽特别困难;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口腔内有疱疹,可有咽痛症状,多伴有发热。皮疹以手足臀口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
发病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为急性自限性疾病,病情较轻,多数在7到10天内恢复,极少有严重并发症和重症。但肠道病*有可能会损伤心肌细胞,一旦小儿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呕吐频繁,呼吸心跳明显加快等重症表现宜及时就医治疗。
?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多数病情较轻,但有可能会出现心肺或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呼吸和循环障碍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特别注意:有以下表现提示小儿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医院治疗: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或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持续高热并不一定就是重症,但在研究中发现,重症手足口时,发热多持续3日以上);
2.神经系统异常: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或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
3.心衰前表现: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皮肤湿冷。
五、治疗与防护
1.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均为病*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中医药治疗该病经验丰富且疗效肯定;
2.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小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4.给予患儿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
5.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溃破感染;
6.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海王星辰有售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温馨提示: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本文综合整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