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
手足口病
0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引起。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02.多发人群与发病高峰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但成人也可发病。
一年四季都可能会得手足口病,多在夏秋季流行。
03.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疱疹液传播。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具等都可以造成病*的传播。
2.消化道:饮用或食入被病*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3.呼吸道: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04.症状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
初期早期可有发热、不愿意进食、流口水等症状。
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左右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05.预防措施
1.接种肠道病*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由EV71病*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流集中或空气流通差的场所避免幼儿与感染患儿接触。
4.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5.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及早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
01.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0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传染源:患病的宝宝和隐性感染者,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其中,流行期轻症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粪-口传播。粪便带病*时间长、量多,传染性更强。污染的手也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儿童之间。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疱疹液,或者被分泌物、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和物品等传播。
03.症状
1.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首先表现为发热。
2.婴幼儿早期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3.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可伴头痛、腹痛或肌痛,体征可见咽部充血。
4.如果抽搐,医院的同时,可以掐住患者的人中穴,不断呼喊患者名字,同时要防止在抽搐时咬伤舌头。
04预防措施
1.别扎堆!流行期别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常通风,勤晒衣被。
3.多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后,大人和小孩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多检查!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5.多留心!极个别孩子会因体质问题而出现重症。
手足口病VS疱疹性咽峡炎?
我们在行动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告家长书
1.若无并发症,大多数患儿能在7~10天内治愈,请家长们保持冷静别惊慌。
2.若幼儿出现并发症或病症严重,请及时就医,并且第一时间在确症后告知老师。
3.一个班级一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确诊幼儿,将进行闭班10天。一个园所出现10例及以上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确诊幼儿,将进行闭园10天。
4.请家长们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对孩子的用品勤消*。
5.请家长们配合和幼儿园工作,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6.如若产生疑似病症,请不要坚持来上幼儿园,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染,应及时护理或前往就医。
图/文:潘蕾
审核:刘晓霞
编辑:潘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