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因为地利的原因,历史上曾遭受兵灾无数,间或水灾、旱灾、蝗灾,这些都有很多的记录,而大的瘟疫记载却并不多见。康熙《光州志·卷之十·业纪考·灾祥》中有关瘟疫的记载有明代的两条:“嘉靖十九年春,大疫,人相食,诏免本年田租之半,遣官赈之。”“崇祯十四年辛已三月,大疫,士民有一户不存一者。”有关这两次瘟疫的资料目前是欠缺的,也希望有一天能发现更多的资料去展开这段黑色的历史。
另外记载的还有:“宋末,光州治地一尺许,有甲马虫无数,高三寸,介胄乘马,每五十有一队长,其行肃然。”对此,《夷坚志·四四一》收录有一篇《光州兵马虫》曰:“光州经建炎之乱,被祸最酷。民死于刀兵者,百无一二得免。虽数十年幸安,然不为善国……掘土过尺,则枯骸枕藉其间……又有一种名曰兵马虫,才高寸许,而上为人下为马。缯束介胄,全如骑*。各各有所执,好缘走墙壁,甚则登几案,队伍行列殊可观。率四五十骑,必有一部押者,比群辈稍高。值其为怪,则入人寝卧处或饮食间,千百环绕,弥日不去。能用矢刃伤人,极痛楚。苟怒而杀之,立致奇祸……”兵灾之后,*虫泛滥,传播瘟疫,为害人间,古人因自然知识的欠缺,只能把这些归结为“灾祥”的一种象征。
值此年的新春,从武汉发端的新型肺炎疫情肆虐,为害中华,而我们的家乡因与湖北山水相邻,人员往来频繁,防疫任务异常艰巨。排查,消*,堵截,治疗,各级医护人员及各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辛勤的汗水。其他人亦响应国家的号召,不出门,不群聚,减少传播感染的几率。
回想50年前,在年的夏季,潢川县曾爆发了一场流行性乙型脑炎。其来势之猛,危害之大,令人惊心动魄。当年的亲历者、潢医退休老医师杨玉梅女士有回忆文章,刊发在年第十三辑《光州文史资料》中。据此,我整理出一篇光州记忆发出,第一,不忘潢医人战胜乙脑疫情的历史;第二,与友共勉,相信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新型肺炎的胜利,已经不远了。
年6月9日,我县连降大雨,一周之内,降雨量竟达毫米,造成全县洪水泛滥,内涝成灾。特殊的气候条件,使传播疾病的媒介——昆虫、蚊子等大量孳生繁殖,导致传染性疾病大量流行。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大脑炎)呈爆发流行之势,并是我县历史上发病的最高峰。据防疫部门资料记载:这一年全县共发病例,病死41例,病死率高达9.88%,医院病人,其发病人数是年的10倍,发病最多的是:来龙公社发病51例,死亡5例;双柳树公社发病50例,死亡7例;仁和公社发病49例,死亡6例;传流店公社发病47例,死亡3例;付店公社发病15例,死亡4例;城关镇(包括城郊四个大队)发病最少,仅发病5例,无一死亡。
乙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系蚊子叮咬感染而导致发病。它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此病多发生于夏季7-8月,尤以8月份发病最多。发病年龄,为10岁以下的儿童,其中又以2-6岁最多,男孩多于女孩。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脑膜刺激症状。它发病快,来势凶猛,又无特效治疗方法,所以死亡率高。有很多患儿发病后,来不及住院抢救就死亡了,因而在群众中造成恐慌。该病的特点是“三快”:发病快,起病大多无前驱症状,突然高烧,恶心呕吐,头痛剧烈;死亡快,发病后,如不立即住院进行抢救治疗,会在1-2日内死亡;病愈快,如抢救及时、处理得当,7-8日内,即可病愈出院。只有少数病人留下失语、癫痫、痴呆、精神失常、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
这年夏季,我在传染病科任护士组长(即科护士长),当时临床医师,只有张鹏程一人,护士有邢桂芳、卢士珍、何秀珍、郭延勤、任义琴等;全科设病床38张。7月下旬,就有患儿入院,大都来自边远的农村。由于基层卫生单位条件所限,多是经治疗无效才转来。有的由于在家延误造成病情恶化而转来。当时交通不便,大多数病人入院后,即处于高热、抽搐、深度昏迷状态,需立即进行抢救,其中爆发型病人,因延误抢救时机,入院后已来不及抢救而死亡。有的病人连夜被送进城,加之路途遥远,医院,这时患儿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我院就有一位医师的小男孩,当时6岁,因患乙脑,病情严重,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到8月初,病房全部住满,而且病室走廊的加床也住满患儿,最后连病房门前的草坪上、树荫下,也住满了患儿。整个传染病房内充满了患儿家长的哭泣声,呼救声,令人撕心裂肺。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看到这种情形,不能立即解除病人的痛苦,更因无力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感到内疚。我们全科医务人员,虽不分昼夜,不分上下班时间,轮流吃饭,全力以赴,为抢救患者而奔忙,仍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住院患者之所需。这时,院领导召开紧急会议,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
一、全科医护人员,打破常规作息时间,以临战姿态迎接乙脑的挑战。病室就是战场,病情就是号令,病愈就是希望。这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中心。
二、打破医护界限,实行医护合疗,在业务技术上,以张鹏程医师为主,护士除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外,要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治疗。
三、积极作好器械、药品及其他有关物资的供应。
四、把好“三关”:高热关、惊厥关、呼吸衰竭关。要求做到病人入院后,边检查、边抢救治疗,把病死率降到最低程度。
就这样,我们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用汗水换来了重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收治住院患儿名,死亡22名,病死率为9.52%,治愈人,治愈率90.48%。
回忆这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杨玉梅女士说:“我们有忧愁,也有喜悦,每当迎来一位垂危病儿,我们的心都紧缩在一起,谁也没有欢声笑语,只是默默地按照正规操作程序紧张地进行抢救。每当一个患儿经过我们的双手治愈康复后走出病房时,我们又和病者家长一样,由衷地感到喜悦,感到欣慰。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轻轻地哼起了我们最喜爱的《白衣战士之歌》:‘我们是人民的白衣战士,日日夜夜守护在病房,不怕困难多呀,不怕汗水淌,为了病人的健康,我宁愿日夜忙……’‘月亮已落下西山,东方已透出晨光,是谁呀,穿着白色的衣裳,不知时光的流逝,不知疲倦和劳累,为了病人奔忙到天亮……’”
据事后总结,年发生在我县的这次乙型脑炎爆发流行,是建国以来的首次,其主要原因是:
一、传染源大量存在,受乙脑病*感染的各种家畜猪、马、牛、鸡、鸭等,本身并不出现症状,但其血液中可带病*,使作为媒介蚊虫受到感染,从而在人群中传播,因此,受感染的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这年夏季,雨量大,气温高,积水多,使传播乙脑的蚊虫密度增加,并大量繁殖、生长,致使乙脑爆发流行。
三、人群(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对乙脑病*具有普遍的易感性,加之群众生活、居住条件较差,又无防蚊、灭蚊手段,致抵抗力下降,逐渐形成了这次爆发流行。
四、当时正处于“十年动乱”时期。指导全县卫生防疫工作的唯一专业机构“潢川县卫生防疫站”已于年9月撤销,人员下放劳动,全县卫生防疫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各种传染病有较多发生,个别疾病呈流行趋势。
年,县卫生防疫站恢复重建,年开始,对全县10岁以下儿童实行了乙脑预防注射,同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铲除杂草,填平坑洼,消灭蚊虫孳生繁殖地,因而有效地控制住了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