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A16型(CoxA16)和肠道病*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手足口病一般有三到五天的潜伏期,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
?之后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主要在口腔两侧出现黏膜疱疹;?后期出现溃疡,孩子感觉口腔疼痛,也不愿意吃饭。另外在他的手、足、口还有臀部出现小的皮疹有些是疱疹,部分含有疱疹液。
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出血和心肌炎等,出现神经系统的一些并发症,例如嗜睡、精神差,还有一些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还有心跳、呼吸加快,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现,这时候就需医院及时治疗。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患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隐形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数天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有:
1.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2.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3.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
如何预防
勤洗手:家长要督促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外出玩耍回家后,应先洗手再进食。家长在接触宝宝、替宝宝换尿片、洗屁屁前后,也要注意洗手。
多通风:家里要多通风透气,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要少带孩子去商场、超市、室内游乐场等人多密集、通风有限的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勤清洁: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煮沸的方式或者使用高门消*柜进行消*;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可以使用84消*液进行消*;孩子的衣服被褥单独清洗,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吃熟食:教育孩子不要吃生冷及来源不明、不安全的食物,避免病从口入。勤锻炼:运动会给身体内的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定期锻炼会帮助心脏、血管的血液循环更有效地运转,增强体质,能有效抗病。
接种疫苗: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其中重症及死亡病例以肠道病*71型(EV71)最为常见。目前我国手足口病的疫苗主要是EV71型疫苗,对肠道病*引发的手足口病的保护率可达97%以上。接种EV71疫苗,可降低因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
做好儿童监护: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预防手足口你我共行动
手足口病最容易在幼儿园传播并引起爆发,因此,我们幼儿园领导紧急召开关于手足口病知识培训及防控工作部署。
加强晨午晚检制度
保健医生和班级老师每日对入学的孩子进行晨午晚检,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疹等异常时,应及时告知学校,并做好记录,通知家长将孩子送医。
幼儿入园前先进行测温和手部消*
保健医生给幼儿进行晨检
老师对幼儿进行体温检测
做好因病缺勤追查
老师应每日登记因病缺课孩子的患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就诊情况等,并了解孩子的康复情况。
加强日常消*工作
定期对教室进行消*,包括空气、孩子餐饮具、台面、书籍及玩具的消*,特别注意门把手、水龙头、床围栏等儿童容易触摸的物体表面进行消*。
加强手足口病知识宣传
各班老师通过班级群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老师们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至家长的一封信》
教育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幼儿园会为小朋友提供干净卫生舒适的环境,同时希望家长们能够与我们共同配合,加强小朋友在家里的卫生保护。为了小朋友的健康我们共同努力!
策划:教研组文字、排版:梁淑媛图片:教研组校对:教研组初审:刘勤、谢春梅、梁捷终审:陆红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