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萌娃归来。校园内幼儿聚集,易于各类传染病传播,园所发生疫情的风险明显增加。
即使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也不能放松防控意识。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常通风和保持社交距离是"标配"的防控措施。
另外,三、四月份也是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例如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依然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预防水平,落实防控措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传染病“简历”公开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易在集体单位或者人群聚集的场所引起流行,具有极强的危害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及关节酸痛不适等,重症可引起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71型和柯萨奇病*A16型。手足口病多数为自限性疾病,未经治疗7-10天可自愈,患者通常以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和咽痛起病,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部分患者可仅出现皮疹,而无发热。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症病例,极少数也可出现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进行传播。感染性腹泻多半是由于病*感染引起的,最常见就是诺如病*和轮状病*。诺如病*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性强,极易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造成流行,也可通过接触和空气传播引起疫情。最常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人症状持续2~3天后恢复。诺如病*是全球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因其病*变异快、感染剂量低、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后潜伏期短、环境抵抗力强、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全人群普遍易感。轮状病*感染性腹泻首发症状是频繁的呕吐,不久就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多以水样便为主,多呈蛋花汤样,无酸臭味。可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腹泻要持续5-7天,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重症患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水痘病*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胙腮”,是一种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腮腺炎病*。多发生于儿童。
大多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预防措施1.勤洗手勤洗手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提倡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要洗手。
2.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经常打扫室内,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
3.注意及时增减衣物春季幼儿衣服的增减要适当,并且及时根据天气状况调整。注意孩子运动后出汗较多容易着凉现象。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5.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春季天气乍暖还寒,人体的阴阳平衡容易出现紊乱,会出现头晕、头胀、乏力、嗜睡等,最好每天保证7至8个小时以上睡眠。
6.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在春季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平时还要经常佩戴口罩。
7.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8.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孩子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让他在家休息。在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避免将病*传染给其他人员。如症状较重,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9.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及时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够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预防疾病。
——教育植根于爱——招生(成园长)(谢园长)幼儿园开学季
三里中心小学疫情防控及
春季传染病预防温馨提示
防疫不松懈护航开学季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日渐转暖的天气,给细菌和病*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温床”。加之春季气温不定,冷热交替,乍暖还寒时,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为扎实做好开学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健康安全,请家长们在常态化防疫的前提下,做好儿童春季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引导孩子科学、有效地防控各种传染病。
疫情未结束
防疫不放松
新型冠状病*肺炎
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新学期防疫工作不可松懈!
1.健康申报
返校前按要求做好健康申报和健康管理工作。如返校前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应严格遵守防疫要求,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健康管理工作。
2.健康监测
每天要给孩子测量体温并观察孩子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体温≥37.3℃),或其他症状如: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应及时报告给学校,不隐瞒、谎报病情,不带病上学。
3.个人防护
提醒孩子做好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上下学尽量选择步行或私家车接送,步行不走人流多的地方;进入学校要主动配合学校进行体温检测;加强手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等部位。
儿童常见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患儿发病后1-7天均具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病,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
2.全身中*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
3.常有咽痛,而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4.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表现。
注意:
在儿童中,流感病*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
麻疹
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传播途径:
人群普遍易感,凡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麻疹疫苗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到皮疹出现后5天都具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
临床表现:
1.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主要表现发热、咳嗽、打喷嚏、流涕,眼皮发肿、流泪、怕光,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斑)。
2.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
3.通常2-3天内皮疹扩散到全身,维持4-7天。
4.随后皮疹开始消退,脱屑、留下褐色斑痕,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注意:
麻疹患儿可并发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少数合并心脏损害,如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头疼、嗜睡、惊厥等症状,应警惕麻疹脑炎。
水痘
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1-14岁为高发年龄,水痘传染性强,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而传播。人体感染水痘病*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后发病。
临床表现:
1.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
2.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脱痂后不留瘢痕。
4.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抓挠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
5.水痘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但个别患儿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腮腺肿胀时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冬春季容易发生,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
1.大多数患儿急性起病,有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可伴畏寒、咽痛、头痛、肌肉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
2.数小时后腮腺肿痛,逐渐明显,腮腺肿痛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
3.局部皮肤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轻微触痛,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疼痛加剧。
4.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腮腺肿胀3-5天到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被累及。
注意:
腮腺炎可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少数患儿出现听力损害。
手足口病
一种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严重合并症,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普通病例临床表现:
1.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2.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3.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消退后不留痕迹。
4.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注意:
当患儿出现下列表现时,应警惕为重症患儿,医院就诊:持续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抽搐、肢体无力、急性偏瘫、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发绀、出冷汗。
猩红热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5-15岁为高发年龄。
传播途径: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
1.大多数患儿起病急,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畏寒,同时伴咽痛、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
2.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
3.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类似鸡皮疙瘩,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贫血性皮肤划痕”。
一些特殊征象:
1.口周苍白圈:表现为面部充血潮红,但是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显得苍白。
2.杨梅舌:舌乳头红肿突出,像鲜红的杨梅。
3.帕氏线: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肺炎、肾炎、风湿热等疾病。
诺如病*
感染性胃肠炎
诺如病*传染性强,吃了、喝了或接触被诺如病*污染的食物、水和用具都可能被传染。
1.教育孩子做好:
勤洗手:饭前便后一定洗净双手。
喝开水:喝温的或凉的开水,不要喝生水。
远离呕吐物:如果同学呕吐,应第一时间远离呕吐物及污染物,不要围观。
2.家庭要做好:
勤通风:居室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煮熟煮透:食物必须煮熟煮透,即食蔬菜彻底洗干净。
及时就医:如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春季传染病
预防温馨提示
1.预防接种:计划性预防接种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方式,疫苗是阻击各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2.科学穿衣:初春不要急着脱去冬装,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3.开窗通风: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以减少患病的机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4.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5.坚持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6.平衡营养:偏食挑食的孩子最容易发生免疫力下降,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7.保证睡眠:晚间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不使孩子过度疲劳,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疾病。传染病患者
返校要求
患病医院开具的《在校学生传染病返校证明书》先到医务室检查,再回班级上课。
开学了
希望大家都拥有棒棒的身体,
健康开启新学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