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冬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冬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请大家对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冬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及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按现行新“四类人群”要求,只要有发热等可疑症状的,必须登记上报,并做到患病人员的“应检尽检”。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7—21日。麻疹一般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前驱期:出疹前3天左右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3、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4-21天,病人是传染源。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病人口、鼻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主要特点是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4、流行性腮腺炎
潜伏期14-25天,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初期是感冒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绝大多数病人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5、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潜伏期未12-21天。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根据目前山东省水痘防控工作的需要,暂将疫情性质分为散发和暴发疫情(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暂定义为一周内,同一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临床诊断或确诊水痘病例,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如EV71等病*引起的,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但中学生也有人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7、猩红热
猩红热主要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而β溶血性链球菌主要由患者或带菌者鼻及咽黏膜含菌的排泄物传播。常由飞沫传染,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生活用品、食物传播。在我国最常见于北方地区,多半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及少年,但少见于老人及婴儿,潜伏期为2-7天。猩红热患者咳嗽时会排出大量的细菌,是重要的传染源,细菌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皮肤有破损时或接触到猩红热患者时,容易接触到β溶血性链球菌从而感染疾病。
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良好整洁的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和传播的第一步,要重视校园环境卫生,尤其是教室、食堂、厕所等重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要定期清洁和消*。
2、引导学生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增强体质。
3、流行期间,不参加或减少学校聚会,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4、提供合理的洗手设施,学生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
5、每天开窗通风,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教室、寝室内空气新鲜等。
6、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7、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
8、学校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好学生缺勤情况追踪,一经发现传染病人学校要联系疾控中心,同时上报行*管理部门。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及时消*,如日光下晾晒衣被,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酒精或含氯消*剂喷洒、擦拭。不能擦洗的书籍或物品,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
精益求精固根基
追求卓越亮品牌
独立|思考|唯真|求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