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知识
关于登革热
1
你了解登革热吗?
你了解登革热吗
何为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引起的急性蚊传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以及全身疼痛。夏季高发,目前无特效疗法,无上市疫苗。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杭州只有白纹伊蚊,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控制蚊媒。对于登革热,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5天,一般5-7天。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下降等。
发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3-7天
疼痛: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外观无红肿
皮疹:初为多行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一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出血: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如何预防
1.登革热流行时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家中、宿舍内应尽量装置蚊帐;
2.避免在树林、草丛、凉亭等“花斑蚊”出没频繁处逗留
3.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在水缸及盆、罐、坛等积水容器里,及时清理室内外花盆、废弃瓶罐、卫生间的积水,盛水容器每3-5天至少清洗、换水一次,或放养食蚊鱼等,清除伊蚊孳生地;
4.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
以上介绍的这么多既能保障卫生,又能防止疾病,大家一起参与到灭蚊行动中吧!
来源:灵隐社区卫生中心
2
发烧了
怎样才能知道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夏秋季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
如果怀疑自己被蚊子叮咬,一旦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痛等症状,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断治疗,避免引起重症。
登革热引起的发烧一般是高烧,体温常常能达到39℃,甚至40℃。除发烧外,登革热患者常伴有骨头痛、头痛、肌肉痛,以及皮疹、出血点,在常规检查中可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拉肚子、肚子痛等消化道症状。
2登革热的主要症状是怎样的?
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可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3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10x/L以下。
2.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3.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分离。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者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二)临床指征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血浆渗漏表现;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向;
7.肝肿大2cm;
8.少尿。
(三)实验室指征
1.血小板快速下降;
2.HCT升高。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或ASTIU/L)、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等。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二)对症治疗: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1.补液原则: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可给予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在尿量达约0.5ml/kg/h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静脉补液量。
2.抗休克治疗: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输液种类及输液量见补液原则,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3.出血的治疗:
(1)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2)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4.其他治疗: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他器官功能状态的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如果确诊为登革热,医院防蚊隔离治疗,以免经蚊子叮咬将病*传染给家人或其他人,隔离时间一般为5天左右。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来源浙江健康教育
3
生活中这些习惯等于是在养蚊子,必须改!
已经出伏了,
感觉离凉爽的日子不远了,
然而你知道吗,30℃左右的气温,
最适合蚊子繁殖,也就意味着蚊子大*会随气温降低而再一次出现。
根据年开展的病媒监测数据显示:6-9月份是全年蚊密度最大的时期,其中8月份为最高峰,密度指数为17.03只/小时,意思就是在暴露的环境下,每小时你能遇到17只蚊子。
看到这个数据,
小编仿佛听见了“嗡嗡嗡....”的声音
到底要如何才能和蚊子说拜拜呢?
今天,我们请到了
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的蚊媒监测工作人员,
小编准备了4个问题,
就请他们一起来解答一下吧~
我区蚊子分布的大概情况是如何?
在我区监测到最多的蚊子叫“淡色库蚊”,占总捕获数的92.28%;其次为白蚊伊蚊,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再次是三带喙库蚊。蚊子在城区内最主要的分布地,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公园等绿色植物多的地方,而是在居民区等人口聚集地。
大家都知道蚊子会传播疾病,具体有哪些?
库蚊主要传播的疾病是流行性乙型脑炎;按蚊可以传播疟疾;而登革热主要由伊蚊传播。
登革热具体有哪些症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3-14天。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个别病例会发生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通过伊蚊叮咬会将病*传给其他人。还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热病*后,病*在血液中存在但不发病,即隐性感染,但是同样有传染性。因此,如果出现疑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同时家人朋友要做好防护措施。
防蚊的有效举措有哪些?
一是做好环境卫生的整洁,二是做好个人防护。
用完的一次性饭盒或者塑料纸杯、甜筒塑料盒等杂物,一些居民家中的菜园子,这些地方下雨过后就容易形成各种积水容器。母蚊子产卵都会到这些积水容器里面,所以不乱丢垃圾、随手倾倒废水、及时清理积水容器,都可以消灭蚊子滋生地。
个人防护,一方面可以配备纱窗、香包、驱蚊水,另一方面外出时如果前往野外等草木较多的地方,尽量避免皮肤大面积暴露在外,穿长袖长裤、配备防蚊物品,以防蚊虫叮咬。
区疾控中心特别提醒各位市民,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南美、非洲、东南亚地区。由于登革热的发病症状与感冒、流感等比较相似,因此病人如果怀疑自己被蚊子叮咬,或者有上述地区外出旅游史的,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医并告知医生外出情况,以便医生诊断。
防蚊最重要的就是人人参与,爱护环境,不乱扔杂物,不用的积水容器彻底清除,非用不可的做到一星期换水一次。做到这些,身边的蚊子不知不觉地减少了,蚊媒传染病发生的几率也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