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霉菌病
TUhjnbcbe - 2021/3/22 0:07:00
禽曲霉菌病禽曲霉菌病是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的一种真菌性疾病。本病的特征是呼吸道发生炎症和形成小结节,又称为霉菌性肺炎。本病主要发生于幼禽,呈急性群发性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引起禽曲霉菌病的两个主要病原为烟曲霉和黄曲霉,此外,黑曲霉、赭曲霉、土曲霉、灰绿曲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烟曲霉和黄曲霉没有有性阶段,分类学上属于半知菌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其病原特性分别如下:烟曲霉:烟曲霉的繁殖菌丝呈圆柱状,色泽由绿色、暗绿色至熏烟色。本菌产生的*素对家禽、家兔、犬有*害作用这种*素具有血液*、神经*和组织*的特性,动物实验证明,急性中*可引起组织严重坏死,慢性中*可诱发恶性肿瘤。黄曲霉:黄曲霉的分生孢子梗的壁厚、无色,多从基质生出,长度小于1毫米,孢子梗极粗糙,生长缓慢的其直径也在3厘米以上。一般呈扁平状,但偶尔也出现放射沟或皱褶呈脑灌状。最初带黄色,然后变为黄绿色,时间经久后颜色变暗,其反面无色或带褐色。该菌能产生黄曲霉*素,该*素为强烈的肝脏型*素,对一月龄雏鸡的低于20微克,或使家禽发生急慢性中,并引起继发性疾病,导致癌症的发生其致癌作用比其他致癌物质强得多。曲霉菌及它们所产生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禽类常通过接触发霉的饲料、垫料、用具而感染。各种禽类都有易感性,以幼禽的易感性最高,常为群发性和呈急性经过,成年禽仅为散发出壳后的幼雏进入被霉菌严重污染的育雏室或装入被污染的笼具,48~72小时后即可开始发病和死亡。4~12日龄是本病流行的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34周龄时基本停止死亡污染的垫草木屑、土壤、空气、饲料是引起本病流行的传染媒介,雏鸡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发病,也可通过外伤感染而引起全身曲霉菌病。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是引起本病爆发的主要诱因。育雏室内日夜温差大、通风换气不良、密度过大、阴暗潮湿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在孵化过程中,孵化器污染严重时,在孵化时霉菌可穿过蛋壳而使胚胎感染,刚孵出的幼雏不久便可出现症状。雏禽开始减食和不食,不愿走动,翅膀下垂,羽毛松乱嗜睡,对外界反应淡漠。接着出现呼吸困难、气喘、呼吸次数增加等症状,但与其它呼吸道疾病不同,一般不发出明显的咯咯声,病雏头颈伸直张口呼吸,眼、鼻流液,食欲减退,渴欲增加,迅速消瘦,体温下降,后期腹泻,若食道粘膜受侵害,出现吞咽困难。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发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死亡率可达50%以上。放养在户外的家禽对曲霉菌的抵抗力很强,几乎能避免传染。有些雏鸡可发生曲霉菌性眼炎,通常是一侧眼的瞬膜下形成一黄色干酪样小球,致使眼睑鼓起,有些鸡还可在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有的禽类还会发生脑炎型或脑膜炎型曲霉菌病,病雏斜颈、共济失调。肺部病变最为常见,肺、气囊和胸腔浆膜上有针头大至米粒或绿豆粒大小的结节。结节呈灰白色、黄白色或淡黄色,圆盘状,中间稍凹陷,切开时内容物呈干酪样,有的互相融合成大的团块。肺脏上有多个结节时,可使肺组织质地坚硬、弹性消失。严重者,在病雏的肺、气囊或腹腔浆膜上有肉眼可见的成团的霉菌斑或近似于圆形的结节。病禽的鸣管中可能有干酪样渗出物和菌丝体,有时还有粘液脓性到胶冻样渗出物。脑炎型曲霉菌病其病变表现为在脑的表面有界限清楚的白色到黄色区域。皮肤感染时,感染部位的皮肤发生黄色鳞状斑点,感染部位的羽毛干燥易折。(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禽舍卫生,注意通风,保持禽舍干燥,经常检查垫料,不喂霉变饲料,降低饲养密度,防止过分拥挤是预防曲霉菌病发生的最基本措施之一。据报道饲料中的水分超过13%~14%或相对湿度超过80%~85%时,霉菌易于生长,且当温度超过25℃时霉菌生长加快(2)饲料中添加防霉剂。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是预防本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霉菌抑制剂包括多种有机酸,如丙酸、醋酸、山梨酸、苯甲酸、甲酸等,以及各种染料如龙胆紫和硫酸铜等化学物质。(3)处理发霉饲料,更换霉变垫料。禽舍垫料霉变,要及时发现,彻底更换,并进行禽舍消*,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或0.4过醋酸或5%石炭酸喷雾后密闭数小时,通风后使用。停止饲喂霉变饲料,霉变严重的要废弃,并进行焚烧。2.治疗梅婷,无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霉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