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慌了,不敢随意给孩子吃药,有很多家长会选择用退热贴,但退热贴真的有作用吗?又有哪些退烧的误区呢?
一、退热贴的真的有用吗?
退热贴怎么退烧?
有的说明书上说是靠水凝胶的水汽挥发带走热量,这其实就是物理降温的方式。而事实上,别说一块还没巴掌大的水凝胶,就是把孩子泡在温水里降温效果也非常有限。
有些家长喜欢用退热贴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觉得发烧要保护脑袋,因为很多人认为发烧会烧坏脑袋,而事实是除非是超过41°C的超高热或颅内感染引起的发烧,发烧并不会烧坏脑子。
而且人体内的温度会通过血液的流动达到平衡的,不可能通过给额头的一小块皮肤降温来降低颅内的温度的。
还有些退热贴里面添加了冰片、薄荷、桉叶油之类的物质,这些东西会让局部皮肤感觉凉意,但并不是真的的降温。
我们知道退热最主要的原则是——让孩子感到舒服
退热贴给额头局部带来的这种凉意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有些家长也会发现孩子抗拒这个东西,有些孩子贴完这个还过敏,那就是是花钱让孩子受罪。
物理降温的方式还是应该以让孩子感到舒服为主,如果孩子不排斥贴退热贴,也没有过敏的症状,也是可以使用的!
二、还有哪些误区要避开?
1、误区:里三层外三层“捂汗”退热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将孩子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
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易处于缺氧状态,令宝宝身体更吃不消。
正确做法:
当孩子发烧时,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太多、被子也不要盖得太多太严,以保证其身体能充分散热;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适当为宝宝手脚保暖。
2、误区:用酒精擦浴
酒精本身可能对宝宝的娇嫩皮肤产生刺激。在身体发热时,酒精更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入体内,造成宝宝酒精中*。
正确做法:
宝宝发烧时,我们的处理原则是尽量让TA感觉更舒适。可以采取减少衣物、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冬天温度可以调高一点点)盖更轻薄的毯子等,都有利于缓解宝宝的不适。
3、误区:一发烧就马上喂退烧药
孩子发烧不能放着不管,但也不能走入极端。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如果吃药后效果不明显,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巴不得马上就能能退烧。
其实这样做也不妥。
正确做法:
当孩子有明显不适,如哭闹、精神不振时,体温超过38.5度以上,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考虑吃适合宝宝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之前有过高热惊厥史的孩子要特别注意)
若服用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明显下降,也不要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一般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再服一次退烧药。同时要注意给孩子补水,以利于降温。
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一旦发烧都需要及时就医,家长自己不要随便用药。
小孩发高烧如何护理?
宝宝感冒发烧,大人切记不要着急。很多家长宝宝一发烧就手忙脚乱了。盖被子捂,吃退烧药,到医院输液等,恨不能立马就好。其实,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发烧是一般的病*感染,无需特别治疗,对症处理即可。
当宝宝发烧的时候,如果精神状态还好,吃睡等也没有特别影响,就不用太担心,保持室温在24--26度之间,给宝宝穿一件舒适的纯棉单衣,少量多次的哺乳或给宝宝喝点水,宝宝困了就多休息,慢慢的烧自然就退下来了。如果温度超过38.5℃,要给点退烧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些都是推荐的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按照宝宝的体重选择合适的剂量,四小时监测一次体温。吃后让孩子睡一觉,体温会逐渐降下来。
婴儿发烧是儿科常见疾病,如果发烧温度没有超过38℃,一般首选物理方法降温。婴儿发烧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如下:
1、多喝水:患儿发烧时,让其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不仅可以补充液体,还可以加快排汗、排尿,促进体内的*素以及代谢废物排出。
2、毛巾温湿敷:将浸湿温水的毛巾拧成半干,敷在患儿的前额或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达到降温目的。
3、温水擦浴:即用毛巾沾温水擦拭全身,水的温度为32℃-34℃,每次擦拭时间10-20分钟,重点擦拭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
4、松被散热:发热时婴儿忌用厚被包裹,忌穿衣过厚,高热时应松开包被,解开领扣与裤带以利散热。
婴儿身体各项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因为着凉或感染病*等因素而发烧生病。家长应学会根据孩子发烧的度数和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让孩子有效退烧。
发烧的原因
发烧其实是一种疾病征兆,有许多原因都会导致婴儿发烧,如病*感染、炎症、打预防针、捂热过度等都会导致婴儿体温升高。导致婴儿发烧的原因有以下10种:
1、感冒
细菌和病*感染、着凉等原因都会造成婴儿感冒,而婴儿感冒又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几种。这些感冒的症状不一,一般会造成婴儿发烧、食欲下降、肠胃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炎症等问题。若照顾不当,感冒发烧容易并发中耳炎、脑炎、脑膜炎等,对婴儿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2、耳鼻喉发炎
婴儿耳鼻喉一旦护理不当,容易有发炎现象,发炎其实是病*感染造成的。耳鼻喉发炎症状多变,常见的有发烧、咳嗽、流鼻水、喉咙红肿(婴儿通常不愿意进食)等。该疾病容易并发中耳炎、耳突炎、肺炎等,也会有高烧39℃以上的危险。
3、玫瑰疹
因玫瑰疹病*感染而得名,1岁前后的婴儿最易感染此病。玫瑰疹典型的症状就是会莫名高烧(39℃以上),大约持续3-4天,然后起红疹(此时烧会退去),之后红疹通常会慢慢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也没有其他并发症,家长不必担心。
4、尿道感染
1岁以下婴儿最易感染此病。女婴儿通常是大便、尿片污染造成尿道感染;男婴儿则是膀胱输尿管回流所致。除了容易发烧至38.5℃以上外,外观不易察觉。因属细菌感染,通常给予抗生素治疗,大约需要2周才可痊愈。
5、肠胃炎合并脱水
分为细菌(沙门氏杆菌)感染和病*(轮状病*)感染两种。症状有:呕吐、拉肚子、尿步、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发烧38.5℃以上(会合并脱水)。此病需给予注射添加电解质的点滴,其排泄物也需要特别隔离。状况轻微的3天可以痊愈,但通常7-14天才好。
6、脑炎、脑膜炎
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容易高烧至39℃以上。而且伴随精神倦怠、眼神呆滞、食欲欠佳,甚至有抽筋现象出现。
7、败血症
败血症是一种细菌侵蚀到血液中的疾病。通常是近亲联姻、先天免疫不良或使用高剂量类固醇的结果。有败血症的患者会有1/3几率合并脑膜炎。
8、川崎症
症状颇多,最典型为持续多日高烧39℃-0℃以上;眼红;口唇有草莓舌、唇裂、手脚四肢肿;颈部淋巴肿;以及打卡介苗的部位会红肿等。
9、打预防针
因施打疫苗而有轻微发烧的婴儿很多。在注射疫苗72小时内是接种疫苗发烧的观察期,家长要做好此阶段的护理工作。
10、穿太多、发牙热、天气热
由于这类原因造成的婴儿发烧通常时间短暂,危险性小。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一旦家长捂热过度,婴儿体温调节不过来,就容易造成体温上升发烧。只要家长给孩子适当减少衣物排热并补充水分,婴儿的体温很快就会降下来,因此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需要明确的是,发烧并不是一种疾病,发烧其实是人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婴儿发烧若不超过38.5℃,最好先采用物理降温法。
宝宝发烧有多种原因,比如感冒、腹泻、近期免疫力低下、发牙期、着凉了、接种疫苗后、穿太多捂热等,这些发烧都不需要担心。按照以上建议护理即可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下面几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1.三月龄以内的宝宝出现发热;
2.发热持续超过5天;
3.发热体温40°;
4.儿童精神状况明显不好,呕吐或腹泻、没有食欲不爱玩耍没有精神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囟门凹陷等
5.注射疫苗后体温39°且持续超过24小时;
6.出现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特殊症状。
更多育儿知识、辅食、哺乳期问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