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所以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动物中的家畜、家禽和鸟类均可感染乙脑病毒,特别是猪的感染率高,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受到感染,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病毒血症期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更新率快,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通常在蚊一猪一蚊等动物间循环。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1~个月,先在家禽中流行,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亦有报道从蝙蝠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认为蝙蝠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和长期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乙脑主要通过蚊叮咬而传播。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都能传播本病.而生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库蚊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最重要的蚊种之一-,对人畜危害大。近年来.我国北方及云南先后从三带库蚊中分离到数十株乙脑病毒,是带病毒率最高的蚊种。在家禽的圈里,这种蚊最多,当它们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尤其是猪后,病毒进人蚊体内迅速繁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并在唾液中保持较高浓度.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由于蚊可携带病毒越冬,并且可经卵传代.所以蚊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此外,被感染的候鸟、蠛蠓、蝙蝠也是乙脑病毒越冬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以-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四)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及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的乙脑发病率已逐年下降。某些国家如日本等国的乙脑流行正在被消灭.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区,并引起了暴发流行。
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这主要与蚊繁殖、气温和雨量等因素有关。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者。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