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读书笔记其他脑炎小脑炎
TUhjnbcbe - 2020/12/2 12:35:00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群 http://www.modernvogue.cn/lehuo/baike/20201118/586.html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脊液无色透明,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

病因

本病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成流行或散在发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多发于冬春季节,常为自限性。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虫媒病毒为一类通过在脊椎动物和嗜血节肢动物宿主间传播而保存在自然界的病毒,分布在多个病毒家族,至少有80种可使人类染病。

临床表现

通常急性起病,有剧烈头痛、发热、呕吐、颈项强直、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如Kernig征阳性,并有全身不适、咽痛、畏光、眩晕、精神委靡、感觉异常、肌痛、腹痛及寒战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咽峡炎、视力模糊等症状。

肠道病毒感染可出现皮疹,大多与发热同时出现,持续4~10天。柯萨奇A5、9、16病毒和ECHO4、6、9、16、30病毒感染,皮肤典型损害为斑丘疹,皮疹可局限于面部、躯干或涉及四肢,包括手掌和足底部。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可有流行性肌痛(胸壁痛)和心肌炎。临床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较少见,偶尔发现斜视、复视、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腱反射不对称和病理反射阳性。重者可出现昏睡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脑水肿可适当应用甘露醇。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针对单纯性疱疹病毒及EB病毒多用阿昔洛韦,一天三次。更昔洛韦是巨细胞病毒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一天两次。

预防

1.一般措施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

2.疫苗接种

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0/12/2 12:36:00

其他脑炎

术语

1、各种病原体(多为病毒)引起的弥漫性脑实质炎症

2、部位根据病因有所不同

影像

1、灰质±白质或深部灰质核团异常T2高信号

2、病灶大、通常边界不清,伴或不伴斑片样出血

3、影像学表现多为非特异性,易与其他病因所致疾病相混淆

主要鉴别诊断

1、急性脑缺血

2、自身免疫性脑炎

3、疱疹性脑炎

4、癫痫持续状态

5、中毒/代谢性病变

病理学

1、多数(但非全部)是有病毒引起

2、病毒通过血液或神经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问题

1、疱疹:散发性(非传染性)病毒性脑炎的最常见病因

2、日本脑炎:亚洲地区最常见的流行性脑炎

3、许多脑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4、及时诊断和早期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降低死亡率,或能改善预后。

诊断要点

1、既往史有助于确诊

2、DWI可比其他常规序列更早地发现病变

小脑炎

术语

急性小脑炎

影像

1、双侧小脑半球灰质和白质低密度(CT平扫),T2/FLAIR高信号

2、灰质和白质长T2融合性病变

3、伴或不伴软脑膜及轻度脑实质强化

4、DWI/ADC→病灶的弥散受限

主要鉴别诊断

1、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小脑浸润性肿瘤

3、小脑梗死

病理学

1、文献报道与水痘、EB病毒、肠病毒、轮状病毒、人类疱疹病毒7型、腮腺炎、麻疹、流行性感冒、肺炎支原体有关

2、在大多数病例中病因不明

3、中重度小脑肿胀→血管压迫、小脑幕切迹疝、扁桃体疝、脑干压迫、梗阻性脑积水

临床问题

1、躯干共济失调、辨距不良和头痛

2、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易激惹、枕部头痛和呕吐)

可能会掩盖小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3、数周或数月后多数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

4、很少情况下需要外科手术解除疝出的小脑或脑积水侧脑室引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0/12/2 12:36:00

病毒性脑炎患者健康宣教

病毒性脑炎对我们的健康危害很大,每个人都应该了解,那么什么是病毒性脑膜炎呢?你知道么?

病毒性脑膜炎的定义

病毒性脑膜炎(viralmeningitis)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脑膜急性炎症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病程一般较短,并发症少,多呈良性过程,偶有小规模流行。

病因与发病机制

85%~95%的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0多个不同亚型,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腺病毒。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病毒侵人人体后在胃肠道、肝脏、腮腺等组织和其局部淋巴结内进行复制,然后人血产生病毒血症,再通过脉络丛进入脑脊液侵犯脑膜,引发脑膜炎症病变。

病理

病变可致弥漫性脑膜增厚、脑组织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浅。镜下可见脑膜炎性细胞浸润,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亦可有炎症细胞浸润,伴室管膜内层局灶性破坏的血管壁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基底软脑膜炎。

临床表现

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终年发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患者多有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体温一般不超过40℃,且年龄越大病情越重。患者常有剧烈头痛,多在额部或眶后,以及恶心、呕吐,可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有特定病毒感染症状:腹痛、腹泻、咽痛、皮疹、心肌炎、腮腺炎等。

辅助检查

1.头颅CT或MRI一般没有阳性发现。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至中度增高。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一般在x10°/L以下,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病毒学抗体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原,但临床意义不大。

诊断

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依据为:①病毒感染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脑膜刺激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如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③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高,蛋白含量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膜刺激征明显,可有脑实质受累表现如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化脓性脑膜炎腰椎穿刺压力多明显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明显增高,多大于0x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高,糖含量很低;而病毒性脑膜炎多无此严重变化。

2.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为慢性脑膜炎,亚急性起病,慢性病程,病程常延续数月,可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明显,可伴有颅神经损害(以外展、动眼、面神经最易受累),发病4~8周后常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和脑实质损害症状。腰椎穿刺常提示脑脊液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常为(~)x10°/L,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增高明显,通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特别是氯化物下降明显。

3.无菌性脑膜炎可见于累及脑膜的白血病、淋巴瘤和其他恶性肿瘤。无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主要依赖病史、神经系统以外器官损害的症状以及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查。

如何治疗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对症治疗如头痛严重者可用止痛药;癫痫发作可首选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若颅内压增高,可适当应用甘露醇。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应酌情予以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新近研究证实一种新型的抗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药物普来可那立(pleconaril)能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mg,每日2~3次口服,可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缩短病毒性脑膜炎病程。

如何预防

病毒性脑膜炎属于一种良性感染性疾病,病程短、无后遗症、预后好。但是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呢?

1.一般措施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

2.疫苗接种

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健康宣教

1.病室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以免诱发癫痫发作。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

2.注意患者安全,癫痫发作时需要专人守护,以免跌倒,坠床,舌咬伤等意外发生。

3.昏迷的患者要定时翻翻身按摩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褥疮。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除,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4.发热患者给予多饮水,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拭或者遵医嘱给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擦干,防止受凉。

5.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注意水分的补充。恢复期多吃水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食欲恢复后可适当进食瘦肉鸡蛋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笔记其他脑炎小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