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宙
在五年前,合肥市西南角一片荒凉,只有几幢象样的房屋,还是刚兴建的。今天,我登上市区一座高楼向西南眺望。变了!在岗峦起伏的旷野上,高大的楼房一座紧连着一座。在暮色中,灯火辉煌,燦若晨星。解放前,安徽仅有两座大学,安庆的安徽大学和芜湖的安徽学院。原安大农学院教授们说,那时是“一堆烂摊子。”并且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大学的招牌,中学的水平,小学的纪律。”现在情况大不相同,在这一片建筑群的海洋中,就有四座是大专学校,这就是合肥矿业学院,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安徽医学院,安徽农学院。在这四座大专学校中,处处呈现一片崭新的气象。安医:师资比过去增长八倍;过去只有五十张病床,现增至一千一百零四张;新建了四座实验学馆。矿院:它的前身仅一座普通的工业学校,现已变成一所专业性的高等工业学校了。这儿有三十个实验室;一所实习工厂包括了六个车间,相当于一座中型机械工厂。安农:仅试验农场占地就达一千二百七十五亩。这几所大专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今年四个院校共有大学生四千五百余名。一九四七年世界知识手册记载着这样三个国家大学生人数:阿富汗,大学生七百五十人;海地,大学生六百三十二人;秘鲁,大学生三千二百九十七人。对比起来,这三国大学生总和与合肥差不多。这真是奇迹!这个奇迹是在短短五年内发生的。今不如昔还是昔不如今!事实给右派分子一记响亮的耳光。我所遇到的老教授们都在讨论着,“现在的条件多好啊。”是的,从他们孜孜不倦地努力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看出了他们今日舒畅的心情。安医张锡祺院长,他的研究成果——眼底病图谱出版了,并且在莱比锡博览会展出了。史敏言副教授著的九十余万字的检验诊断学,现在也出版了,一次就发行了五千五百册。安医教授们组成了二十九个教研组,开展了本省重要疾病的研究工作,如血吸虫病,甲状腺肿、黑热病等,这些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微生物学教研组已做了“合肥市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合肥市布鲁氏杆菌的感染情况调查”,肺科做了“合肥市结核菌素试验”。在安徽农学院,老教授们编译的十余种讲义,曾参加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讲义交流展览会,质量达到教科书的水平。今天,他们积极响应*的号召,争取上山下乡,改造和锻炼自己。至二十七日止,报名已达一百五十余人。老教授王泽农、杨著诚,副教授胡式仪、陈自在,他们都贴出了大字报,要求批准他们第一批到农村去。几年来,四个大专学校中工农出身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现已有一千余名大学生是工农子弟。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四年级学生任训伦,原来是个电工,高中未毕业,现在他已成为该院优等生之一。八门课程中,得到了七门优、一门良的评语。安徽医学院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是江浙一带大城市来的,现在,都百分之百地服从国家分配,去到我省各专区、县去充实基层医疗机构。夜深了,各个院校教学大楼的灯火还未完全熄灭。是谁还在埋头钻研没有休息呢?晚风带来深重的寒意,我的心内沸腾了:美丽的城市!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我们再来登楼远眺吧。在那时,将有更多的奇迹涌现在我们眼前。资料来源:年12月31日《合肥日报》第三版。本期编辑:束文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