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陈虹通讯员潘建兰
本报讯半个月时间里,眼看肚脐眼里的“小肉球”从一粒芝麻长成一颗葡萄,这让长兴的沈大爷很发愁,可他万万没想到这“肉球”不是体内长出来的,而是一个虫子。
事情还得回到5月上旬,沈大爷急急医院皮肤科就诊:“我这是得了什么病啊?”
医生仔细查看后发现,大爷的肚脐眼已被异物占满,肚脐周边一大片红斑,第一眼就判断此物有别于人体的组织构造。“我拿着棉签仔细翻看后发现,这是一只蜱虫,这么大的蜱虫第一次见。”
随后,沈大爷回忆起来,可能跟最近上山摘茶叶、拔小笋的经历有关。“天气开始变热,去室外要做好防护。”医生说。
蜱虫活动期在4至8月,高峰在5至6月初。被蜱虫叮咬后,多数人并不会第一时间察觉,也不会立即出现严重不适。但严重时或致瘫痪,甚至呼吸衰竭、死亡。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巴贝西虫病、蜱传斑疹伤寒等。蜱虫喜欢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
蜱虫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
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之类,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外出回家后先看看身上,有时看着像多了一个“痦子”,有时能直接看到虫子,如果发现蜱虫还活着,可以用花生油或酒精,敷在它的身上,让它窒息。不要弹打蜱虫,以免刺激虫体,触发更多毒素释放。尽量不要自行用镊子拔除,或用手指捏碎虫体,这样容易导致蜱虫倒钩留在皮肤内,形成异物性肉芽肿,为后期治疗带来难度。倒钩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很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应该用乙醚等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医生提醒,当下正是该虫子的活跃期,室外劳作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外出旅行,尤其去野外,做好防护,从郊外回来,一定要观察身体,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