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生是一位快递员,平时和各种家庭宠物接触频繁。有一天,他在送货时不小心被一只看似温顺的狗咬伤了手背。虽然伤口不深,但在朋友的建议下,医院接种了狂犬疫苗。按照医生的指示,他完成了全程疫苗注射。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三个月后,他开始出现不适,最终被确诊为狂犬病。
“不是打了疫苗吗?为什么还会发病?”赵先生的家人无法理解,甚至怀疑疫苗的效果。然而,医生的解释让他们感到后悔不已:赵先生在受伤后,伤口没有及时清理,且并未完成狂犬病暴露后处理的全套规范措施。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类。即便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某些情况下,即使接种了疫苗,仍可能发病。这需要从狂犬病毒的特性、暴露后处理的完整性,以及个体免疫反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1.病毒进入人体的途径
-狂犬病毒通常通过被咬伤、抓伤或舔舐破损皮肤的方式进入人体。
-病毒会沿着神经系统扩散,最终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致命的脑炎。
2.潜伏期的长短
-狂犬病的潜伏期因人而异,通常为1-3个月,但也可能长达数年。
-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毒侵入的位置、伤口的深浅以及病毒的数量。例如,头部或颈部的咬伤可能导致更短的潜伏期,因为病毒更快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3.病毒的特性
-狂犬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疫苗和其他干预手段将失效。这也是狂犬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
尽管狂犬疫苗被认为是暴露后预防的核心措施,但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导致接种后仍然发病:
1.伤口处理不当
-未及时清洗伤口:狂犬病毒在伤口内可能迅速增殖,如果不及时、彻底清洗伤口,病毒可能通过神经系统传播。
-未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对于严重暴露(如深度咬伤或头颈部咬伤),仅靠疫苗可能不足,需配合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中和病毒。
2.疫苗接种不完整
-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有些人未按照规定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导致免疫不足。
-接种时间延迟:在咬伤后延迟接种疫苗,可能让病毒先一步扩散至神经系统。
3.个体免疫反应问题
-免疫缺陷:如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群,可能对疫苗反应不佳。
-老年人或儿童:这些人群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疫苗效果可能不如健康成年人。
4.病毒毒株特殊性
-某些高毒力的病毒毒株可能抵抗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
-被感染的动物本身可能已携带高病毒载量,加大了感染风险。
5.未注意伤口部位的风险
-高风险区域:如头部、颈部或手指咬伤,由于这些部位神经丰富,病毒更快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
狂犬病一旦进入发病期,将不可逆转。主要表现包括:
1.前驱期(1-3天)
-出现低热、疲劳、食欲下降、局部刺痛或灼烧感。
2.急性神经症状期(4-7天)
-狂躁型: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水、恐风、吞咽困难、咽喉肌肉痉挛。
-麻痹型:表现为肢体麻痹,症状较狂躁型不明显,但同样致命。
3.昏迷期
-病人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最终因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死亡。
接种狂犬疫苗并不等于“百分百免疫”,它的效果需要依赖于多方面因素:
-及时、科学的暴露后处理;
-个体的免疫反应能力;
-伤口的具体情况和病毒的特点。
狂犬病虽可怕,但通过科学的处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以下是医生提出的关键建议:
剩余31%未读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