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夏季蜱虫病高发野外活动要小心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5/2/28 19:51:00

随着夏季来临,有一种虫子也变得特别活跃,它芝麻粒大小,咬起人来不疼不痒,却能传播致死病毒,危害极大,它就是蜱虫。福建省疾控中心提醒,蜱虫病进入发病高峰期,市民在假期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防范。

小虫子带来可怕病毒

夏天人们穿着清凉,皮肤裸露在外,户外活动增多,一不小心就会被蜱虫给盯上。蜱虫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体型从芝麻粒大到黄豆大小不等。

目前已知的蜱虫可以传播的疾病包括83种病毒、31种细菌和32种原虫,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专家表示,从目前监测密度看,蜱虫病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流行期为5—8月,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该病一般不太会在城市暴发。“蜱虫病是可以传染的,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家说。

专家介绍,被蜱虫叮咬后初期症状有点像流感,病人会高烧不退,很容易被误诊。除了发烧,还有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血常规检测发现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式下降。被蜱虫叮咬后,最短2—3天后发病,也有在1个月左右起病的,通常在1—2周内发病。

这种病毒感染是全身性的,基本上没有人对这种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一旦被感染非常危险,其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

治蜱虫病关键在早发现

蜱虫在草丛中出现,早晨八九点钟会爬到草尖上,蜱虫对人和动物的汗液嗅觉灵敏,一般30米左右就能感知有人或动物要经过。蜱虫爬到人身上吸饱了之后就会掉到草里。蜱虫跳得高度不高。

蜱虫叮咬时,并没有强烈的疼痛感,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蜱虫病的关键。所以,该病多发区的居民,尤其是曾被蜱虫叮咬过的人,身体如出现不适,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以及咳嗽、咽痛等情况,或发现皮肤有出血情况时,医院及时就诊。病情如能得到及时处理,绝大多数病人不会出现严重问题。

专家提醒,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用手生拉硬拽,这样容易使其口器断裂在人体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无水酒精(碘酒、碘伏也可)棉球浸润皮肤上附着的蜱,待其麻醉后将其取出,并做消毒处理,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另外,用香烟或香头轻烫其身体后部,也可使其退出。

进入草丛时扎紧裤腿

面对蜱虫,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省疾控专家提醒,防控蜱虫,这4个意识一定要有。

外出时,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丛、树林等)坐卧。进入这些地方,尽量穿长袖衣服和长裤,扎紧裤腿,不穿拖鞋或凉鞋。

在暴露的皮肤涂抹趋避剂,如避蚊胺(DEET),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靴子、帐篷等用氯菊酯等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蜱虫常附着于人的头皮、腰部、腋窝、脚踝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可用酒精局部消毒,并及时就医。

携带宠物外出到蜱虫生活区旅行时,除要做好自身防护外,离开时还应仔细检查宠物是否被蜱虫叮咬。

生活在山地、森林、丘陵等地区的居民,注意家居环境是否存在游离蜱、饲养的家畜是否有蜱虫附着,及时做好清理和杀灭工作。尤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宠物易被蜱虫寄生,要带宠物定期做驱虫护理,去野外回来,要认真检查,以免将蜱虫带回家里。

□本报记者

张沼婢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季蜱虫病高发野外活动要小心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