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吉小平通讯员刘群
开元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杜敢琴
14岁女孩珍珍(化名)突发怪病,不时在课堂上突然起立,口中胡言乱语。在大家晚上睡觉时,她却穿过夜色,独自一人走进教室。惊恐万分的家人,将这位栾川籍的初中女生送至河南医院(下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神经内科杜敢琴主任处,接受诊疗。面对这样的临床急症,医生和病人将迎来双重考验。
精心治疗40余天,14岁危重病毒性脑炎女孩被成功治愈
“神经内科的疾患大多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作为开元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的杜敢琴责任重大。杜敢琴在年12月,收治了花季少女——珍珍。在最初住院期间,珍珍会突然说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有时甚至大小便不能自理。随后,珍珍的病情急剧恶化,出现了意识不清和癫痫发作的症状。“‘我相信你们,咋着治有利于孩子,就咋着来吧!’当时,孩子父亲的这句话给了我信心!”杜敢琴回忆。随后,抗癫痫、插管、上呼吸机等这些医疗手段,渐次被用在了病危的珍珍身上。
珍珍患上的是一种重症病毒性脑炎,这种病往往病情进展迅速,医院对此束手无策。杜医院脑科中心,还是河南省重点学科,拥有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但面对如此凶险的疾病,不仅需要患者家属的支持,更需要医生的勇敢担当。
终于,在杜敢琴及团队的精心治疗下,40多天后,医院大门。“医院就是个小社会,看过众多的悲欢后,我也体会到人性的丰富。”在神经内科,杜敢琴感悟到了“信任”“善良”四个字的意义。不久前,已经身为人母的珍珍再次回到河科大一附院,找到杜敢琴,说她恢复后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杜敢琴所在的神经内科主要收治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病、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免疫等神经系统常见病和罕见疑难病,并担任神经病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该院神经内科还医院的复杂脑血管病介入、卒中急诊取栓等技术的培训和质控。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类似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危及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杜敢琴和她的团队在开元院区,适时开展了“记忆门诊”,每周三、周四下午为老年人提供科学评估、健康教育和规范预防、治疗,并通过网络手段对他们进行个性化随访指导等服务。
潜心教学科研,业余精力全部投入备课和教学
躺在沙发上批改学生作业,累了就睡在沙发上,这已经成为杜敢琴的日常生活习惯。她作为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除了临床诊疗外,还要指导和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
来神经内科看病的病人,往往都是急性起病,“无助和迫切”是他们最显著的心态。作为医生,杜敢琴要对病人多些耐心、多些细心。但是,教书育人也是职责所在,在教学中,她坚持以案例教学为中心培育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不仅讲授基础的神经病学理论,还要组织开展教学查房、临床见习和实习小讲课、技能培训等。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杜敢琴也要对他们多些责任、多些指导。
这个学期,杜敢琴负责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神经病学》课程和硕士研究生《神经病学新进展》《循证医学》的讲授。因此,对于临床工作十分繁重的杜敢琴来说,她只能利用周末和晚上这样的休息时间备课。为了让医学案例丰富的细节在课程中集中体现,光是一堂普通的本科生课程,杜敢琴就需要备课三次。像动静脉畸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肌肉疾病和神经免疫疾病这样的少见病,还需要在临床实习的小讲课中补充讲解。
从病例中发现临床问题,查找文献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边临床实践边反馈,形成研究方案,完成论文撰写,这个流程成为杜敢琴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框架。“我们要从患者身上发现临床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相关的科研成果,让成果去帮助更多的患者。”杜敢琴认为,这也是医生个人价值的另一种体现。
来源:大河客户端编辑:徐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