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预防控制传染性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作为一种特殊药品,疫苗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着公共卫生安全,是国家战略性、公益性的产品。
所以,为宣传疫苗接种对于保护各年龄人群免患疾病的益处,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都会举行“世界免疫周”,而这已经成为一项固定的世界活动。
免疫接种能够挽救无数生命,是公认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但疫苗的发现和应用过程却充满了艰辛,比如在当时鲜为人知但破坏性极强的传染病“乙脑”。
顽强的疾病,终究抵不过抗击疾病的勇气
乙脑是亚洲最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在印度安得拉邦这个乡村,一到雨季很多孩子就会遭受“脑热”的折磨,而这种“脑热”就是“乙脑”,只是当时除了专业人士,很多人对此并不知情。
乙脑在亚洲及太平洋24个国家流行,且大多数受害者是儿童,一旦患病,多达三分之二的病患会遭遇死亡或终生残疾。即使是已经被认为“治愈”的儿童,也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由于不能治愈,也没有办法根除,因此找出一种安全有效、易于使用又负担得起,并且可以大规模供应的疫苗,成了整个乙脑预防战略的关键。
当得知自己的疫苗可以保护整个亚洲的数百万儿童时,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迅速反应,并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与PATH、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合作,投资1亿多美元升级生产设施、修订生产和安全标准,并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试验,之后还以非常低的价格将疫苗输送贫困国家。
终于有一种有效、安全、可负担的乙脑疫苗能够惠及全球,而这也只不过是众多已经成功研制的疫苗之一。这些产品面世的背后,表现出的不只是人类对疾病的顽强抗争,还有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