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县镇防汛抗旱知识宣传材料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手段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642118.html

防汛抗旱知识

一、洪水灾害

1.什么是洪水?

洪水是指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的形成往往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洪水大都是暴雨洪水,多发生5、6月份。洪水暴发造成洪灾,致使农田受淹,村庄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洪水来临前该准备些什么?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路线及目的地。在洪水多发的地区,*府修筑有避难道路。在避难道路上,设有指示前进方向的路标,如果避难人群未很好地识别路标,盲目地走错路,再往回折返,便会与其他人群产生碰撞、拥挤,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3)保持镇定的情绪。在洪灾中,避难者由于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损失,已经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语的蛊惑、避难队伍中突然发出的喊叫、警车和救护车警笛的乱鸣这些外来的干扰,极易产生不必要的惊恐和混乱。

(4)准备好救生工具。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5)准备好水、食物和日用品。洪水到来时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和食物,所以在洪水来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贮备干净的饮用水,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及相应的日用品。

(6)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

3.洪水到来时该怎么自救?

遭遇洪水怎么办?专家称首先应该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层建筑避险,而后要设法与救援部门取得联系。分析洪水中人员失踪的原因,一方面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险水。所以,洪水中必须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等。

(2)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

(3)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4)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5)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地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6)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电线断头下垂或断折时,一定要迅速远避,不要触摸或接近,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7)地处河堤缺口、危房等风险地带的人群应尽快撤离现场,迅速转移到高坡地带或高层建筑物的楼顶上。对于家中的财产,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能只顾家产而忘记生命安全。为了保存财产,在离开住处时,最好把房门关好,这样待洪水退后,家产尚能物归原主,不会随水漂流掉。

二、山洪灾害

1.什么是山洪?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岗地)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其中暴雨引起的山洪最为常见。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暴雨汇集形成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石块成为泥石流。泥石流具有爆发突然、来势迅猛、动量大的热点,并兼有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常常掩埋掉一个村庄或城镇。

滑坡:土体、岩体或斜坡上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滑动形成滑坡。滑坡发生时,会使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哪些人群易受山洪灾害威胁?

根据历年山洪灾害资料分析,容易受到山洪灾害威胁的人群往往有下列几种/p>

(1)切坡建房不加防护或将房屋建在陡坎或陡峻的山坡脚下的居民,易遭到山洪的威胁。

(2)宅基地选择缺乏防洪意识,在溪河两边位置较低处、双河口交叉处及河道拐弯凸岸的居民,易遭到山洪的威胁。

(3)在溪河桥梁两头空地随意建房居住的人群,未考虑山洪暴发时往往夹带许多砂石及柴草树木,在通过桥梁拱涵时容易受阻,导致洪水壅涨,易造成桥梁或桥头被冲毁,出现对人员与财产的危害。

(4)在山洪易发区内的残坡积层较深的山坡地或山体已开裂的易崩易滑的山坡地上建房的居民,如遇特大暴雨侵蚀冲刷,山体可能崩塌滑坡,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5)不了解山洪暴发信息或预测不到暴雨强度,擅自在山洪易发区的高山上或陡峻山坡下、溪河两边活动;或遇持续强暴雨,晚上在房屋里歇息、毫无思想准备的人群,易遭到山洪的威胁。

(6)在山洪暴发、洪水猛涨期间,为了出门方便赶时间,就近随意过河、过桥、过渡的人群。甚至见溪河中漂浮的木材、家具等,不顾一切,站在洪水猛涨的溪河边打捞,或乘临时竹排、木排、木桶、船只抢救财产,打涝漂浮物,最容易出现危险。

3.如何观察天气征兆躲避山洪灾害?

在春夏季节,当观察到下面几种天气征兆时应加强对发生山洪的警惕性。

◆强降雨前兆/p>

(1)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

(2)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

(3)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

(4)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

(5)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云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

◆滑坡的前兆

(1)大滑坡发生前,会出现断流多年的泉水“复活”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泉、井水突然干涸、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纹,标志滑坡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坡之前,滑坡体前沿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4)大滑坡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动现象。

(6)大滑坡之前,滑坡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会出现猪、狗、牛等家畜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泥石流前兆/p>

泥石流由于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其运动过程产生巨大动能,而不同于一般洪水,常有一些特有的现象:短暂的断流现象与巨大的轰鸣声。很多泥石流暴发之初常可听到由沟内传出的犹如火车轰鸣或响雷声,地面也发出轻微的震动,有时在响声之前,原在沟槽中流动的水体突然出现片刻断流。随响声增大,泥石流似狼烟扑滚而来。所以,出现断流、响声等现象时,已经预告了泥石流的发生。另外泥石流还有强劲的冲刷、刨刮与侧蚀;弯道超高与遇障爬高;巨大的撞击、磨蚀现象;严重的淤埋、堵塞现象;阵流现象。

◆怎样判断泥石流的发生?

我们要遵循除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外,我们还可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

看: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听: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哪怕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如前文说到的两个村民,他们都听到了轰轰声,却并不知究竟,如果他们早知道,可能就会减少一些人员伤亡。

看听结合: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4.山洪发生前的该做些什么?

(1)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

(2)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

(3)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4)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转移至安全处。

(5)事前积极参加灾险投保,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灾后恢复能力。

5.遭遇山洪时该怎么办?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p>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及时转移受威胁的下游群众,抢时间迅速解救被困人员安全脱险;当住宅即将被淹时,在抢救程序上必须保证先人员后财产的原则;如遇家中老人不愿离开住宅时应强行将其转移出去;对受伤人员在脱险后应就地实施紧急救护,伤情严重医院治疗。

(3)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6.遭遇洪水围困时如何报警?

(1)平时做好宣传训练,使群众了解熟悉报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2)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发现人,就应采取急骤鸣锣、放铳、打电话、拉报警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

(3)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府及防汛部门报警,以便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组织抢险救援。

7.被洪水围困时怎样求救?

在山丘环境下,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救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如遭遇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岸边、干坎或木结构的住房里,情况危急时,有通迅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府和防汛部门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时,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求得尽早解救;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8.怎样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

由于山洪汇集快、冲击力强、危险性高,所以必须争分夺秒救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任何人接到被围困的人发出的求助信号时。

(1)以最快的方式和速度传递求救信息,报告当地*府和附近群众,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动;

(2)当地*府和基层组织接到报警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带领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充分利用各种救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群众;

(3)行动中还要不断做好受困人群的情绪稳定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意外,特别要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

(4)仔细做好脱险人员的临时生活安置和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

9.遭遇泥石流怎么办?

泥石流不同于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动的,冲击和搬运能力很大,所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另外,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碍,泥石流所到之处,大树极有可能被连根拔起,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

10.如何救护被泥石流伤害的人员

泥石流对人的伤害主要是泥浆使人窒息。为此,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躺,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外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方法处理,然后转送急救站。

11.当遇到滑坡灾害即将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身处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应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方撤离。一般情况下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脱离危险地段,撤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向下或向上跑是非常危险的变

(2)虽处于非滑坡区,但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府机构或单位。

(3)*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迅速组织群众撒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通知下游的人们做好撒离的准备。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的某些生命线工程(水库、干线铁路、干线公路、通迅设备、干渠等)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或第三次灾害。注意调查滑坡是否有间歇性活动的特点,尽可能确定其再次活动的可能性和时间。

12.哪些人类活动会加剧山洪灾害?

(1)毁林开荒。森林锐减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洪灾发生频率大大增加,灾情加重。

(2)城市化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不透水地面增加,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成倍增长,而很多新增城镇都是向低洼地发展,防洪意识淡薄,河道淤积严重,洪灾损失严重。

(3)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不顾条件乱采滥挖、弃土弃渣挤占河道、进一步加大山洪灾害的危害程度。

13.山洪灾害防御常识

(1)广泛宣传,增强意识

积极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要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2)制定预案,落实责任

要事先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和应急处置措施。

(3)发生暴雨,高度警惕

降暴雨时,要时刻观察房屋周围的溪河水位和山体有无异常。特别是晚上,更应十分警觉,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

(4)及时预警,迅速传递

观测到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的降雨量,要立即采取鸣锣、放铳、打电话、广播等预先设定的报警措施,迅速向可能受威胁的居民传递警报信息。

(5)山塘水库,加强防范

发生大暴雨时,要加强对山塘水库水位,渗漏等情况的观测,如有异常,要迅速转移受威胁群众。

(6)遭遇山洪,果断躲避

a.溪河洪水迅速上涨时,不要沿着河谷跑,应向河谷两岸高处跑。

b.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c.山体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两侧跑。

(7)组织转移,有条不紊

安全转移要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则进行;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要事先制定转移路线和地点,落实撤离组织人员和责任。

(8)洪水围困,理性求救

遭洪水围困,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要想办法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同时要主动采取自救措施。警报求救--呼叫求救--通讯求救--打鼓求救。

(9)住宅被淹,有效避险

低洼处的住宅遭洪水淹没或围困时,通常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二是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

(10)住宅基地,合理选择

建房应选择在平整稳定的山坡和高地,要远离河滩及沟谷等低洼地带

(11)修路架桥,科学选线

修路、架桥等,要避开山体易滑坡、崩塌区域,特别是不能侵占溪河滩地。

(12)行洪河道,严禁弃渣

严禁向溪流倾倒垃圾、工程渣土等废物废料,堵塞河道,严禁侵占河流滩地。

(13)自然生态,人人保护

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毁林开荒等破坏自然生态行为。

三、干旱灾害

1、什么是旱灾?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2、哪些地方易受旱?

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3、如何防旱与抗旱?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四、地质灾害

1、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它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在另一方面,由于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也可衍生出一系列的其它灾害,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可纳入地质灾害的范畴。如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导致的地质农业灾害;由于地质体组成元素的影响而导致的人类和生物病变,即地质生物灾害等等。因此,广义的地质灾害既包括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体的变异所导致的灾害,也包括由于地质作用和地质条件的变异所衍生的灾害。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2、地质灾害的危害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危害重,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4。近年来,平均每年有多人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经济损失高达多亿元。崩塌、滑塌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44.8%。

3、如何防避地质灾害?

◆滑坡发生的前兆/p>

(1)泉水复活;

(2)土体上隆;

(3)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4)坍塌和松弛;

(5)变形发生突变;

(6)裂缝急剧扩张;

(7)动物异常惊恐、植物正常生长发生变化。

泥石流的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五、灾后疾病防治

暴雨过后,洪涝受灾地区的防病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的发生,保护水源和饮用水的消*,特别是分散式饮用水消*,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鼠害,把各种可能发生的疫情消灭在爆发、流行之前。

1.洪灾过后的起居饮食

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肉;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霉变的食物和糕点;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不将生熟食品混在一起;不搞集聚和野餐活动;不用脏水漱口;不吃生、冷食品或凉拌菜;不共用毛巾和牙刷。最好每餐都吃醋和蒜,既能增加胃内酸度,又能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在吃凉拌菜时,更不要忘记加些醋和蒜泥。

同时,及时清理灾后垃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消*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搭建防蚊帐,涂抹驱蚊剂,不要在有钉螺处休息住宿;尽量不赤足接触江河湖水,以避免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口服吡喹酮,可预防血吸虫病;口服强力霉素或土霉素,可预防霍乱及副霍乱;注射钩端体疫苗,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等。要避免过度疲劳,有足够的睡眠,以筑起体内免疫屏障。

2.居民怎样做好灾后防病工作?

(1)要管好自己的饮食,喝开水、吃熟食;

(2)要及时清理灾后垃圾;

(3)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消*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

(4)要保持环境卫生,严防疾病发生和流行。

3.灾后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

(1)做好环境清理和消*工作,科学处理粪便、垃圾和污水,消灭苍蝇、蟑螂和老鼠。

(2)注意饮水卫生,做到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水源,做好饮用水的消*。

(3)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品,不生吃或半生吃小海产品;剩饭剩菜要煮透后再吃。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一旦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医院肠道门诊就诊。

◆保护饮用水源:

(1)尽可能减少污染源

将卫生防护带内有*有害物质迁移到安全地带。

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粪缸、牲畜圈,清除垃圾堆。

打捞垃圾、动物尸体及水面的漂浮物。

增设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专人管理、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源

(2)重点保护已有的集中式供水水源

防止洪水淹没深井水,保护地下水源。

保护自来水厂构筑物。

抢修净水设备和管道,清洗消*受淹的饮水蓄水池和水箱。

根据水质变化,调整净水剂和消*剂的投加量,保证自来水水质。

◆做好饮用水的消*工作:

对集中式供水,严格按水厂标准消*。分散式饮水,如对水井、山溪水等混浊水须先用明矾按2两(毫克)加入2斤水的比例作用10分钟澄清后,然后消*处理。

◆常用消*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方法:每担水(约市斤)加漂viper0.50克作用30分钟。

第二种方法:每担水(约市斤)加漂viper精0.15克作用30分钟。

第三种方法:每担水(约市斤)加优氯净0.20克作用30分钟。

第四种方法:每担水(约市斤)加氨胺T0.50克作用30分钟。

4.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

厕所的卫生管理:灾害时要搭建临时厕所,临时厕所一定要做到: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远离水源至少30米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塑料缸、桶、陶瓷缸来代替粪池;在无条件的情况下,可挖坑,坑的周围或底部可用塑料膜衬里或水泥和砖砌成。厕坑应做到不渗不漏,粪坑满时应及时清除。厕墙、厕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它材料围档。上堤的禽畜也应建临时栏饲养,栏里的禽畜粪便可随时用土垫圈,粪便做到及时清理,减少蚊蝇孳生。

垃圾粪便的卫生处理:洪灾期间的垃圾、人畜粪便、淤泥和其它废弃物都要及时清理。对垃圾粪便应进行卫生处理,洪灾期间最好采用高温肥法。堆肥场应选择远离水源,地势较高、水冲不到的地方。通常是将清除的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积,堆好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杀虫,控制苍蝇孳生。堆好的肥堆,通过发酵,堆内温度可达到50~60°。维持5~7天以上。并能达到无害化的卫生要求。

5.洪灾期间采取的环境卫生应急措施

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的临时厕所,要求做到不能排入水体。对厕所和粪便,应包段、包户有专人负责管理。

尽量利用现有储粪设施来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可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粪池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有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宣传品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到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

船上的居民粪便,应使用容器收集后送上岸集中处理,禁止倒入水中,以防止传染病传播。

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作特殊消*处理。

◆散居病人的粪便应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漂viper:粪便与漂viper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

生石灰: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不要乱倒垃圾和脏物。临时灾民居住点的垃圾应设在运出方便、利于管理的地方。垃圾应及时收集、清运。有条件时,可采用泥封堆肥法处理或用兼膜覆盖。

对传染性的垃圾、用黑色塑料代收集,进行焚烧或消*处理。

◆杀灭蚊蝇好防病:要及时杀灭蚊、蝇,预防由蚊、蝇传播的传染病。

(1)外环境灭蚊蝇:用80%敌敌畏稀释2倍,超低容量喷雾,有效剂量20-50毫克/平方米;用5%氯氰菊酯稀释10倍,超低容量喷雾,有效剂量0.5-1毫克/平方米。

(2)内环境灭蚊蝇0%敌敌畏,10倍稀释,超低容量喷雾,0.05-0.1克/平方米。5%高效氯氰菊酯加0.5%胺菊酯混合后稀释10倍,超低容量喷雾,0.05-0.1克/平方米。3%氯菊酯加0.5%胺菊酯混合后,用超低容量喷雾,0.05-0.1克/平方米。

◆灭鼠防病:

洪涝期间和临时聚居的属于特殊环境,对各种灭鼠方法的选择顺序,和平时有所不同。

(1)多用器械灭鼠。除防鼠措施外,多用捕鼠工具,如鼠笼鼠夹等;但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自拉电网捕鼠。此时鼠洞短浅,取水方便,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

(2)慎用*饵,确保人畜安全。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饵灭鼠。用磷化锌(0.3%-0.5%)、敌鼠钠盐灭鼠。*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与死鼠同样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急救的准备。

◆预防食物中*

(1)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

(2)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

(3)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

(4)食物生熟要分开。

(5)不要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6)碗筷要先清洁消*后使用。

◆保护水源预防伤寒

(1)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水源、食物被污引起流行或暴发流行。

(2)伤寒的表现:持续发热,体温可达到摄氏40度,呈梯形热,有脱水、酸中*、相对缓脉脉搏(90--次/分)、玫瑰疹、脾脏肿大等典型症状,伴耳鸣、听力下降、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症状。并有白细胞减少。肠出血、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3)及时送医疗单位隔离治疗。

(4)预防:主要是对患者及早隔离治疗,体温正常后15日方可解除隔离。把好“病从口入关”。生熟食物要分开,生熟食具分开使用;生吃瓜果要洗烫;饮开水。饭前便后、外出归来、点钞后都要用清洁剂和流动水洗净手。管好水源、垃圾、粪便,消灭苍蝇。接种伤寒菌苗。

◆洪灾后要防霍乱流行

(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水、食物受到污染引起流行。

(2)霍乱的临床表现:急剧无痛性腹泻和喷射性呕吐或米泔水样大便,无臭,微有鱼腥味,含大片状粘液,每日数十次,无里急后重。呕吐常在腹泻后出现。腓肠肌压痛明显。病人大量失水,迅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声音嘶哑、耳鸣、呼吸加快,直至引发循环衰竭、肾衰、电解质平紊乱及代谢性酸中*。如抢救不及时或不得当,可在发病后数小时至十数小时内死亡。

(3)霍乱的最主要治疗就是及时补液。一旦患了霍乱,医院或灾区医疗队隔离治疗。

(4)霍乱病的预防,首先是对病人迅速隔离治疗,最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

◆灾后慎防甲型急性传染性肝炎

(1)甲型急性传染性肝炎是由甲肝病*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甲肝)。传播途主要是粪便污染食物引起传播。

(2)甲肝的临床表现:食欲减退、腹胀、厌油、恶心、疲乏、肝肿大、并压痛及肝功能异常。眼巩膜(白眼珠)及皮肤发黄。

(3)治疗:以护肝、休息、营养为主,给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和热量为主。本病属于中医肝胆湿热、肝气郁结,可用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等方法治疗。

(4)预防:立即隔离治疗;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食熟食,饮开水,洗净手”。做好“三管一灭”工作,管好水源、垃圾、粪便,消灭苍蝇。大搞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必要是接种丙种球蛋白和甲肝疫苗。

◆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1)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受感染的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

(2)钩体病的表现:表现极为复杂,病情轻重有很大差异。临床特点为:骤然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和触痛等。重型有肺大出血,黄疸、出血等。严重的可因肝坏死、肝、肾功能衰竭和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3)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地隔离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4)预防钩体病的关键是灭鼠,管理好牲畜,防止牲畜尿液污染水源。防涝,避免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的河沟或池塘中涉水或洗澡。合理施肥或施洒农药,用草木灰或石灰等改变农田水质,以消灭钩体。另外,注射菌苗,可增强人群免疫力。

附件2:

防洪避灾应急小知识

1、城市内地下交通系统在洪水上张时,要注意守护与地面相通的各种口门,防止洪水淹没,必要时清出地下所有人员,封闭口门。

2、桥梁倒塌或损坏后将影响到群众避难、援救和正常生产,所以在洪水到来前,要及时清除对桥梁安全具有威胁的阻塞物,对桥梁自身的险情进行处理,消除隐患。

3、行人车辆汛期过漫水桥注意事项:行人车辆过漫水桥,一定要观察水深和流速。水深20厘米、流速每秒2米时,行人禁止通行;水深30厘米、流速每秒3米时,小型机动车禁止通行;水深50厘米、流速每秒3米时,大型机动车禁止通行;洪水上涨期间,一切行人车辆禁止通行。

4、提醒住在矿山采空区的旅游者,要随时观察地面是否有新发生的裂痕,房屋是否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搬到安全地区。而住在山洪或泥石流易发区的居民,在躲避山洪或泥石流时,应选择到沟道两侧高处,不能顺沟道向下游方向逃生。

5、山区旅游遇暴雨,要通过观察后及时选择避险方式。因山洪暴发困在山中,要选一高处平地或山洞等离行洪道远的地方休息等待救援;无通讯工具的,可寻找一些树枝和其他可燃物点燃,要在火堆旁放一些湿树枝或青草,使火堆升起大量浓烟,以引起搜救人的注意。

6、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7、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破坏性很强,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切记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8、受洪水威胁,如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9、自救注意事项:洪水围困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如已被卷入洪水中,要尽可能抓住固定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10、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易暴发山洪。遇此情况,应注意避免过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地处河堤缺口、危房等风险地带的人群应尽快撤离现场,迅速转移到高坡地带或高层建筑物的楼顶上。

11、洪涝灾害过后,易发生下列疾病:(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2)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3)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4)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中暑、外伤、*虫咬螫伤、*蛇咬伤;(5)食物中*和农药中*。

12、行车遇大暴雨,雨中和雨后容易发生路基塌陷,车辆应躲在安全地方,停止行驶。确有急事需要行车,一定要注意观察路况和山体情况,尽量在道路外侧行驶,避免山体滑坡时砸伤车辆,遇山石塌落,不要贸然通过,更不要在情况不明时自行清理路障,以避免后续的山石滑落造成伤害;如遇山体发生滑坡,应下车探明情况,确认堆积物未全部堵截道路,车辆可以通过时再行驶;如道路已被阻断,应将车辆停放在安全地区,并向道路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