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儿童为起点、为目的、为本位的。例如,杜威将卢梭的教育概念概括为“教育即(儿童的)自然发展”,他自己则提出“教育即(儿童的)生长”;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而杜威则认为学科的知识逻辑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逻辑;等等。由此可知,现代教育学是追随儿童的教育学,是以儿童研究为前提、为基础的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一刻也离不开儿童研究。儿童研究的重要性不止于教育学科。老子“复归于婴儿”、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以及华兹华斯“儿童是成人之父”等主张,意味着不只是人生应当是儿童本位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也应当以儿童为本位。因此,“儿童是什么”是教育学乃至人文社会学科的头等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儿童观研究,不断地拷问自己:儿童是什么?从辩证法角度看,儿童具有多维面相。本文尝试用12条陈述句对儿童的多维面相做些描绘,从而对“儿童是什么”这一长期追寻的问题做一阶段性小结。儿童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太多晦暗不明之处,因而在对它的探索过程中,笔者不得不借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尤其是对现有概念的外延(例如,哲学、哲学家,艺术、艺术家等)做了一些延展。笔者相信,随着世界范围内童年哲学研究的深入,对儿童、对人、对社会的认识和观念会产生“变动”,相应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中某些基础性概念会出现微妙的变革。
儿童是人
但不是“小大人”
儿童是人,这句话看似平凡,却意味深长。这涉及“人是什么”,涉及历史上“对人的发现”。现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现,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唱颂自然和人的天性,因而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得以不断高涨。它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从对外部神灵的崇拜转变到对自身神圣性的发现,在一定意义上推翻了宗教对人的压迫与奴役,从而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在此基础上,人又发现了自身理性的力量,从而追求*治自由,这便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倡导,人应当依靠自己的理性而自主自决,因而催生了法国大革命。然而,启蒙运动中的一员大将卢梭不满理性的独大,而主张亦应给予人的感性、诗性以地位,从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卢梭对儿童的发现,属于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就,于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对人的发现,终于在对儿童的发现中实现了新的突破,人的发现在儿童的发现那里得以初步完成。从历史上看,西方现代教育学始于对儿童的发现。儿童不是“小大人”,这种观念是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发表的关于儿童的基本观念,史称对“儿童的发现”或“发现儿童”。在卢梭以前,人类社会尚未系统地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儿童实质上只被看作“微型成人”,即小大人。在《爱弥儿》原序中,卢梭提纲挈领地指出,他的教育研究是从理解儿童开始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还没有成人哩。我所研究的就是这种问题……”这段话既表明卢梭本人的教育研究是以理解儿童为方法论前提的,也表明此前的教育学往往是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而不是研究儿童“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此前的教育学是研究成人的,“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还没有成人哩”。也就是说,此前的教育学是以成人为开端的,而卢梭的教育学首先是从理解儿童开始,从而隐含着这样的命题:教育学应以理解儿童为起点,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可以说,在教育思想史里,人类是第一次如此显而易见地由卢梭扯起了儿童中心的教育学旗帜,一种不同于一切旧教育学的新教育学诞生了,这种新教育学就是现代教育学的另名。卢梭对儿童的发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儿童的发现体现了时代精神,是时代精神借助卢梭树立起“发现儿童”的历史里程碑。现代意义的儿童研究由此发源滥觞,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即现代教育学)也成为教育学历史发展的方向。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儿童研究是卢梭主义的,现代教育学也是卢梭主义的。在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儿童的发现是周作人做出的。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平孔德学校以“儿童的文学”为题做演讲。其中有涉及儿童观的内容:◎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周作人有意无意中代表中国人对卢梭的“发现儿童”做出应和。儿童是人,他享有人的尊严与权利。儿童不是小大人,他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与世界。
儿童是
探索者、哲学家、思想家
人们通常认为求知是一种理性活动,但求知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这就为认定儿童是“探索者”“哲学家”“思想家”提供了思想基础。在那些具有智慧的伟大学者眼里,儿童是思想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每个人都必须完成自己的哲学创造。他写道:“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他举例说:“一个孩子以惊异的语气脱口喊道:‘我一直试图把自己想象为另一个人,但是我仍然是我自己。’这个孩子已经触及确定性的普遍性本原之一。他通过